针对近年来互花米草爆发及其严重的生态危害,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自2016年以来进行了多年科研攻关,摸清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分布现状与入侵机制,提出滩涂高程是互花米草向陆扩张的主要限制因子,探索建立了不同潮滩位的互花米草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包括贴地刈割、“刈割+翻耕”“刈割+梯田式围淹”等方法,研发了潮间带简易高效的生态围堰工程技术,并开展机械化工程治理实践,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建立了100亩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这也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治理效果显著,该项成果被评估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联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推广治理面积2000亩。另外,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和《东营市互花米草防范治理工作方案》,为全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科技支撑。
日前,科技日报、齐鲁晚报、光明日报、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网易、搜狐网、腾讯、中华网等多家媒体对该项成果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媒体截图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本数据库由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提供支持